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64章 杨彪。

所谓一回生,二回熟。

谢龙每天除了和臧洪、王朗二人在太学里面学习以外自然也经常随师君卢植前往兰台。

一是可以多多了解整个东汉,毕竟一个国家的书籍记载都在此了,这样对这个时代有个更清晰而准确的判断!

二是谢龙想和杨彪多接触接触,毕竟杨彪可是后面计划的关键人物,杨彪现在不过三十来岁,担任议郎,和蔡邕等人一起续写《汉记》和刻录石经。

虽然你们可能觉得六百石议郎很小,但是其实是蛮重要的一个过渡的京官,比如卢植先后任两千石太守,这可算得上一方封疆大吏了。

可是卢植最后回京也是先担任议郎一两个月再被刘宏转任为尚书,当然卢植处理完政务还是会来兰台和几位好友一起修书。

现在卢植都快四十了,大小功劳无算才走到这一步,而杨彪主要是出身四世三公的杨氏,父亲杨赐又是帝师,这还是杨彪搁家里蹲好几年才这个职位,要不然早高升了,这就是体现了出身的差距。

不过杨赐父子也是对大汉忠心耿耿,而且杨彪虽然出身高贵不过与人交友却不讲出身,也是毕竟也没有几个家世比他还好的了,杨彪和蔡邕、卢植、郑玄等当世大儒也颇有交情。

谢龙经常来兰台自然也是见到杨彪了,杨彪身材样貌并不出众,不过言语之声却颇显肃穆,与其交谈自然而然会庄重起来。

今天谢龙照常进入兰台,刚进门就听见马日磾和杨彪在争辩一个小节,见二人争的忘我,谢龙悄悄走到前来,见正是《欧阳尚书》其中一节。

“翁叔,这个之乎的意思的表示赞同,而不是疑问!”只听杨彪开口道。

“文先,但是我觉得夫子此处应该是表示疑问。”马日磾也说出自己的意见。

开玩笑,《欧阳尚书》可是杨彪世代相传和研习的书籍怎么可能不对,杨彪直接从最开始的地方一点点解释下来。

马日磾从最初的眉头紧皱到舒展又扭曲最后放缓,看的谢龙差点笑出声,最后马日磾听完杨彪的解释拱手道:“多谢文先解惑!”

杨彪自然不在意的摆摆手道:“只是族中先人积累,非是吾之功也!”

“马公浑然不在意被反驳,杨公也细心解释真是相得益彰呀!”

谢龙缓缓出声道。

二人这才发现谢龙到了,杨彪笑笑,“子云这滑头,难怪子干说你最得他欢心。”

谢龙嘿嘿
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